人文讲坛(第445期)——中华文明三大认知体系的命运与启示
作者:李培露        编辑:研究生会        发布时间:2023-11-21        来源: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         点击:

2023年11月17日晚上七点,第445期人文讲坛在逸夫楼A5017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主讲嘉宾为山东大学讲席教授郑文杰先生,讲题为“中华文明三大认知体系的命运与启示”,讲座由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经理张鹏飞教授主持。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60余名师生,以及来自山东大学、江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其他高校的50余名校外师生,分别在现场和线上聆听了此次讲座。

郑先生认为,中华文明的认知体系主要分为探索自然运行规律的天人之学、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准则的“人人之学”以及追问生命本质的“生往之学”这三大类型。其中,生往之学具有求长生、齐生死、追厚生的特点,这可能与东部地区人们对海外世界的探索和想象有关,也因此有了东海仙岛和长生药的古老传说,并产生出了庄子的“等生死说”。但这种以追问生命本质为主导的本土认知体系,到秦汉以后却逐渐遇冷,从而使得佛教这种外来思想乘虚而入。

人人之学则发端于周公“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他以此来确立周人克商和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仁”“孝”的思想主张,直到汉代被董仲舒发展成为一种统治学说,其中贯穿着一条从“重天”到“重人”的思想演变脉络。

而天人之学则应当是在长江流域早期青铜铸造业的技术要求下产生出来的。《墨子》中所记载的物理、数学、几何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原理,体现了早期中国古人对天人之学的领先探索。这也引出了为何中国科技在近代一落千丈的“李约瑟之问”。对此,郑先生认为,这主要是唐宋以后自我闭塞和厚古薄今的思想观念所导致。

在此基础上,郑先生指出,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我们,要吸取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教训,打开视野并积极拥抱世界,如此才能更好地建设国家。另外,郑先生也从专业方面,为文学研究从业者给出了可行的方法、指导和建议。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郑先生带着深沉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从宏观到微观,将这一命题下的内容层层展开,使大家对早期的中华文明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认识。最后,张鹏飞经理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再次感谢郑杰文教授的拨冗莅临,整场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嘉宾简介:郑杰文,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日本东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会会长。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等称号。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史研究,在先秦诸子研究和经学史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种,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十数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重大成果奖、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等十数项。学术专著《中国墨学通史》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一批优秀成果(共10种),于2009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主编的《中国经学学术编年》获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目前主持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任工程首席专家。

(审核:信明华)

版权所有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入口 - Apple App store